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3196|回复: 17

[书法] 关于临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9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小舟 于 2015-1-9 23:01 编辑

  临帖是书法爱好者的必经之路,是学习前人书法的有效手段,它是通向创作自由的不可或缺的桥梁。只有在临帖这一阶段打下坚实基础,择取到前人创作的经验和精华,才有可能创作出“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好作品。俗话说的好“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虽然,大家都临同一本帖,但临帖所达到的效果却未必一样,大多数人虽然都知道临帖的必要性,但是对于临帖本身却未必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创作有境界的差别,临帖也存在境界的差别;临帖境界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以后创作境界的高低。这一点往往被书法爱好者所忽略。
  一般来说,临帖面临三个阶段:“眼到”、“手到”、“心到”。其中后两个阶段是当前认识比较模糊的地方;如果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势必影响到以后的创作水平。
  所谓“眼到”。这一阶段即是唐代孙过庭所谓的“察之者尚精”。对法帖中字的用笔、结构、章法要详察细审,既要在静态上把握笔画形态,又要在动态上理解点画间的呼应关系。南宋姜夔在《续书谱》中说:“字有藏锋出锋,粲然盈楮,顾其首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后学之士,随所记忆,图写其形,未能涵容,皆支离而不相贯穿。”在结构上既要看到线条本身在空间中的安排,又要对空白的分布予以重视。清笪重光《书筏》说:“黑之量度为分,白之虚净为布。”即是指出要懂得空间分布之理。而在整体章法上,要注意原法帖的字间行距,欹正关系,润燥疏密等因素。古人讲求章法要“变而贯”,“如织锦之法,花地相间须要得宜。”在这一阶段主要解决的是观察能力的提高,要能看出法帖的微妙之处。许多临习者只得粗枝大叶,整体看去,似乎与原帖相去不远,但在细微处则失之甚多,这和抄书并无区别。前人妙处往往就在一笔一画,甚至一个小动作之中,就如同美人之美亦常在一颦一嗔之间一样。所以王僧虔说:“纤微向背,毫发死生。”姜夔说:“夫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神情顿异,所贵详谨。”这时的眼睛要像放大镜,能够将常人注意不到的细节放大。能否做到“眼到”决定了能否“手到”,因此临习者不能盲目机械地照临,应多读帖,多观察。
  “手到”是在临帖过程中最具基础性的环节。孙过庭说:“心不厌精,手不厌熟”,所谓“手到”不仅是指临得形似,而且要神似,要做到形势相似,下笔自然要缓慢但要写出神气来,则非熟练迅速(相对而言)不可。而二者又是一对矛盾。务必精熟,才能迟速有度。所以古人说:“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先必能速,然空能迟。若素不能速而专事,则无神气;若专事速,又多失势。”事实上,“手到”的境界对于一个学书法的人来说,可谓是难途了。在众多临习者中,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并不太多。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在临习之初,未能做到“眼到”的境界;二是心态浮躁,临摹功夫尚未下到。这和习太极拳技击一样,如果连拳架都不能达以精熟准确,何谈实战?当前许多临习者对于“拟之者贵似”这一句格言的认识相当模糊,一个“似”字其中所包含的意义远非想象的那样简单。
  关于“心到”的境界,则是本文最主要的立意之处。在许多人看来,临帖到了“手到”的境界即形神兼似了,理应算达到了临帖的最终要求。但反观当代不少书法创作者在提及他们的临帖经历时都说临过多少多少帖目,某帖目临过多少遍,甚至过百遍。但其所创作的作品中,都难以看到他们从中吸收了多少精髓。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一种是有的书写者提到自己曾临《兰亭序》等“二王”帖多年,但在其作品中并无半点“二王”的神韵。如果从创造动机上根本就不想吸收“二王”的营养,那当然另当别论;但既然花了时间去临“二王”,为何连捕风捉影的意思都没有呢?另一种情况是虽然在创作中体现了所学的某些形式因素,但流于程式化,缺乏变通,更无论神韵二字。以上疑问人开始想到关于临帖的“心到”问题。“手到”虽然标志着临帖已到精熟准确之境,但事实上,仍然处于技术层面,未能真正捕捉到原帖作者心灵深处的生命律动。所谓“形神兼似”也还不过是在笔墨外在形式上的深刻理解,虽然做到这一步已经很难得,但要想对创作起到精神层面的深刻影响,则必须“心到”——去触动前人在挥毫时撩拨性灵的心弦。就像六祖慧能之于达摩,直通心性,而后可言悟道。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乎达情,书不妄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创作的最高境界是“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那么临摹的最高境界也当如此。要想达到这一点,则须要更多地在精神层次上去体会探求。此所谓“功夫在诗外”。唐张怀瓘在《书断》序中说:“若乃思贤哲于千载,览陈迹于缣简,谋猷在觌,作事粲然,言察深衷,使百代无隐,斯可尚也。及夫身处一方,会情万里,标拔志气,黼藻性灵,披封睹迹,欣如会面,又可乐也。“这里虽然是论述书法的功用,但完全可以把它作为临帖达到最高境界的具体要求。同时这也足以说明书法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形式而已,它的文化内涵是博大精深的。这自然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前人传统时,必须超越技术层面,而进入文化精神的境界去理解它。所谓“心到”,即是要在临帖中突显这一文化意义。
  在达到“心到”,即所谓的“入贴”这一阶段之后,相信练习者在以后的创作中必能将平时所临之帖韵在作品中自然流露,心手相应,写出既富一定时代气息又具深厚传统底蕴的优秀作品。

评分

参与人数 2人气值 +6 收起 理由
禾子 + 3 书法课堂
冬之萍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5-1-9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朋友的佳作!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值 +3 收起 理由
小舟 + 3 情真意切!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5-1-9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强 发表于 2015-1-9 19:43
欣赏朋友的佳作!

谢谢阿强支持!
发表于 2015-1-9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舟 发表于 2015-1-9 19:57
谢谢阿强支持!

朋友晚上好!
发表于 2015-1-10 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受益匪浅。眼到、手到、心到。
发表于 2015-1-10 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长知识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1-10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漠思宇 发表于 2015-1-10 00:24
学习了,受益匪浅。眼到、手到、心到。

谢谢大漠思宇老师赏帖。
 楼主| 发表于 2015-1-10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蒋 发表于 2015-1-10 08:03
学习长知识了。

老蒋客气了,只是分享。{:kafei:}
发表于 2015-1-10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舟 发表于 2015-1-10 11:29
老蒋客气了,只是分享。

懂行的是分享,我们不懂的就是长知识。
发表于 2015-1-10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受益啊!谢谢!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5-1-27 12: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