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1793|回复: 10

[文化] 梁晓声创作谈-书写城市的平民子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2-18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22-2-19 06:29 编辑

          梁晓声创作谈-书写城市的平民子弟
                                                                            梁晓声

我的小说创作,从内容上基本可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属于知青文学。知青是“上山下乡”运动中形成的特殊青年群体,都是“文革”的亲历者,也是我们共和国的第一代儿女。整个80年代文学,被概括为新时期文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反思。我认为,知青经历让这一代人无论作为整体还是个体,都具有特殊时代见证人的切身感受。

当年,我作为有知青经历的青年作家,必然会将反思作为文学使命之一。后来,不再年轻的我继续创作了《年轮》《知青》《返城年代》等,既是自己始终放不下的反思使命的延续,也是书写人性正能量的不泯激情的延续。我觉得,人性的美好如善良、正直、诚信等,越是表现在理智塌方的狂热年代,越值得作家发乎真情地大书特书。

我的另一部分小说创作大抵属于“当下”题材,即时代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以及21世纪,我的关注视角和创作动念都会伴随时代的进程有所调整。

小说家应该成为时代的文学性的书记员,这是我的文学理念之一。一路写来,我渐渐意识到:一个时代过去了,一个时**始了,时代和时代之间不可能像打隔断墙那样截然分开。前一个时代与后一个时代,总会或多或少地发生现象、问题、矛盾的部分重叠。诚如我们常说的,旧的问题、矛盾遗留下来,尚未完全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矛盾接踵而来。二者彼此交融,纵横交错,中国各方面的发展成果都得来不易。

如果要将发展成果讲足,最有说服力的方法是比较。既要同别国进行横向的比较,也要同自己的从前进行纵向的比较。在这种比较中,民间的实际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尤其具有说服力。于是,我就想写一部年代跨度较长的小说,尽可能广泛地通过人物关系描绘各阶层之间的亲疏冷暖,从民间角度反映中国近50年来的发展图景。

当代许多作家都出身农村,写农村生活信手拈来,好作品数不胜数,比如《平凡的世界》,而全面描写城市底层青年生活的长篇小说相对较少。我从小生活在城市,更了解城市底层百姓生活。我有一个心愿:写一部全面深入反映城市平民子弟生活的长篇小说。

少年时代我就喜欢读书,喜欢有年代感的作品,比如《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但是创作一部有较强年代感的作品十分困难,也一直感到准备不足。到了六十七八岁,我觉得可以动笔,也必须动笔了。我不会用电脑,只能手写,写第一页时不知道书名,但知道必须写到三千多页才能打住。这时有朋友提醒我,不要写那么长,最好写二三十万字,好定价、好销售,写那么长谁买谁出谁看?我说,这不是自己考虑的,我只想完成自己想做的事。

创作《人世间》,就是想将近50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直观地告诉人们。只有从那个年代梳理过来,才能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最近,我因为整理一些散文随笔,想到了从前的许多事,比如年货、布票、肉票、洗澡票、户口簿、厕所等。我很感慨,中国确实站起来了,确实发展了,各种变化之大,不回头比较,印象是不够深刻的。现在普通饭店的任何一桌饭菜,过去北方家庭春节也都几乎吃不到。当时见不到鱼虾,鸡蛋、粉条都凭票,我直到下乡前才第一次吃到点心。这种生活并非城市最困难家庭独有,而是当时普遍现象。1990年,我在北京家里第一次洗到了热水澡。因此,我想将从前的事讲给年轻人听,让他们知道从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

我曾写过《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所谓师法乎上,我希望自己能创作一部文学性的、跨度50年的各阶层分析。我对民间特别是城市底层的生活比较熟悉,也比较熟悉知识分子、文艺人士近50年来的心路历程,这几方面的比较熟悉,让我写起来不至于太不自信。

欣慰的是,在120万字的《人世间》中,一些内容是其他小说中不常见的,一些人物是文学画廊中少有的,一些生活片段也不是仅靠创作经验编出来的。它们都源于我这个作家独特的生活积累,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我个人认为,《人世间》值得对从前的中国及民间缺乏了解的年轻人读一读。我希望能向他们提供一点鲜活的、有质感的认知内容,对他们将来的人生有所帮助。《人世间》如能起到一点儿这样的作用,作为作者,我自然也是高兴的。

(以上来源网络,是原文摘录,曾发表于《文艺报》2018年2月23日2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值 +3 收起 理由
丑老头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2-2-18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分享,小说题材来自于生活
发表于 2022-2-19 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2-2-19 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执著 发表于 2022-2-18 22:30
谢谢老师分享,小说题材来自于生活

执著看过他写的几部改编的电视剧,喜欢。
 楼主| 发表于 2022-2-19 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水人家 或许因为他是知青,或许因为他是冰城走出的作家,对他的作品关注,喜欢。现在看新剧《人世间》。
发表于 2022-2-19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朋友的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2-2-19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申老李 发表于 2022-2-19 10:41
欣赏朋友的转载。

申老李早上好!
发表于 2022-2-19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22-2-19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沪上人 发表于 2022-2-19 16:16
欣赏学习!分享!

沪上人,梁晓声的新作《人世间》获2019年5月15日,第一届吕梁文学季“吕梁文学奖” 2019年8月16日,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
 楼主| 发表于 2022-2-19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22-2-20 07:50 编辑

专访梁晓声:我写的《人世间》说的就是哈尔滨      (转帖)

     梁晓声与共和国同龄,他出生在道里安平街 13 号,小时候居住在 " 安 " 字片,小学就读的安广校和中学就读的 29 中都在抚顺街上。1962 年,他的家搬到了光仁街。梁晓声初中毕业下乡到了北大荒,1974 年到复旦大学读书,1976 年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一待 12 年。后来,他又到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工作,12 年后到中国语言大学教书。

说起故乡,梁晓声打开了话匣子——当年下乡两年才能回一次家,那段路程是他难忘的回忆。" 从火车站走出来经过霁虹桥,从儿童电影院上坡到抚顺街的上坎,下去就是我家居住的‘光’字片。

很多年后我才意识到,我家住的这几条街的名字光仁街、光义街、光礼街 …… 连起来就是孔子所说的‘仁义礼智信’。不知道当年是谁起的街名,这个起名的人一定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了解。这些街名传达着一种精神,这么多年经历世事沧桑,那些街名所传达的精神依然影响着我,这也是哈尔滨这座城市所倡导的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
梁晓声用小说书写了哈尔滨解放后的历史,他一直在孜孜不倦地书写着文学里的家乡。但读者认识他,大多还是通过他的影视作品,通过电视剧,梁晓声把雪城、松花江、太阳岛等哈尔滨的城市符号宣传了出去。
梁晓声认为,1980 年以后的中国同世界接轨,进入了一个声像时代。由于声像的普及,文学作品很自然地演化成了影视作品。" 我作品的背景一直都放在哈尔滨,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对这里有很深的感情。一个人和城市的关系,主要是在他童年少年时的经历和印象,回忆起来更有感情。对我来说,每个建筑、每个街道都有一种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
梁晓声说,《人世间》用文字为他所了解认识的家乡人画了一组群像,这也是对哈尔滨各阶层比较全面的呈现。"《人世间》是我文学生涯所有长篇作品中写得最累的一部,我是个老派的人,到今天还是一个字一格一格地用稿纸手写。写到最后,我只能用铅笔在 A4 纸上写了,写得手已经不听使唤了。"

梁晓声,从此说不仅仅是在书写哈尔滨的城市故事,借助他的作品,哈尔滨的一批艺术人才也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中。邓迎海导演了梁晓声的《年轮》《泯灭》,火遍中国影视圈。当年,李文岐因拍摄梁晓声的小说《父亲》走上了影视之路,一工具的青年工人甲继海在居中扮演了梁晓声名声大躁。对此,梁晓声十分淡然,他认为,这都是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时代给予每个人的机会。

多年之后再次回到家乡,梁晓声不禁感叹,哈尔滨的变化太大了,以至于他已无法描述,"我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新机场、新车站、大剧院,气候凉爽、空气清新,水的质量也好,而且城市也很安静。我正在考虑是不是全家搬回哈尔滨,在这里安度晚年。"

这部写家乡的长篇巨制或许是他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说连续广播节目正在录制,将作为纪念改革开放40年的特别节目播出,而且将参评本届矛盾文学奖的评选,相关电视剧拍摄正在洽谈中。这一切,都要感谢家乡给我的灵感和创作的激情。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5-1-23 00: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